造字本義:會意字。“學”的字形圖由三部分組成,底部是一座房子,兩隻手指“手把手、親手”,類似“爻”字的圖案是指,以搭建小棍子來表示計算的方法。所以,“學”的造字本義為教孩子算數、習字的校舍。
字形演變:甲骨文中,“學”的字形比較簡單,到金文時,多了一個“㗢,強調“學”的內容,同時也在房子底下加了“一個小人”表示小孩,突出“學”的主體對象。
篆文延續金文字形,隸書時,“學”的下部分簡化為“子”後,“學”的字形一直沿用下來,“學”的繁體字就是“學”。直到近代,漢字簡化後,才有了現代簡體的“學”。下圖是“學”得甲骨文、金文、篆書、隸書、現代簡體。
引申含義:“學”的本義為教孩子算數、習字的校舍,也就是學校,但這層含義隻有在古文中出現,現在基本不用。孩子在學校的重點是“算數、習字”,所以後來“學”演化為動詞,表示通過反複模仿和操作以獲得經驗、知識、技能,也就有了“學習”這層含義。
勤學苦練之後,知識和技能會得到累計,因此“學”也可以表示經驗和才能,如“才疏學淺”。當一個人在某方麵的才能特別突出,便會自成一派,也就形成一種知識體係,比如科學、哲學等。
相關典故:“邯鄲學步”,比喻一味地模仿別人,不僅沒學到本事,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了。
戰國時期,燕國壽陵有個少年,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的姿式很漂亮,便來到邯鄲學習邯鄲人走路。結果,他不但沒有學到趙國人走路的姿勢,還把自己原來走路的姿勢也忘記了,最後隻好爬著回去。李白詩曰:壽陵失本步,笑煞邯鄲人。
有學者研究認為,邯鄲學步這個典故其實學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,而是學的邯鄲“踮屣”(di玮 x琯。古代趙國邯鄲城流行著一種舞蹈叫做"踮屣",是一種穿著無跟小鞋輕輕踮起腳跟用腳尖跳舞的舞蹈,猶如西洋的芭蕾舞。
燕國少年學舞非常刻苦,很快得其要領,初具模樣。可惜練舞時意外摔傷了腿骨,從此不能站立隻好匍匐而行,可他矢誌不移,決不半途而廢,表示就是用一條腿也要把“踮屣”舞技學到手。趙國的舞師被他的決心所感動,請名醫治愈了他的斷腿,壽陵少年更加發奮努力,終於學得“踮屣”真傳成了一代舞蹈家。
倒不是要否認“邯鄲學步”說,其自有幽默理趣和警示作用,殊為可貴。而“學舞”之說對於激勵後生學子矢誌不渝、萬難不屈、拚搏成才應該說同樣有積極意義。隻是現代含義通常指“學步”,而非“學舞”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本文由隔壁老李于2022-12-21发表在极致时空,如有疑问,请联系我们。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yeniadaptor.com/R9bl6c/3426.html
有话要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