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開淩梭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開淩梭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

啥時間釣梭魚?

從夏天到晚秋都比較合適釣梭魚,一般在15℃至30℃之間的天氣釣梭魚最好;為近海魚類,喜棲息於江河口和海灣內,亦進入淡水;性活潑,善跳躍,在逆流中常成群溯遊,吃水底泥土中的有機物,體型較大,我國產於南海、東海、黃海和渤海。

開淩梭(開淩梭臭滿鍋)

梭魚為黃渤海常見經濟食用魚類,主要棲息在海口河川鹹淡水交匯處,以水底泥中微生物為食,春季三四月份於河口附近產卵,幼魚時常隨潮溯河在河口處生存,成為海港主要養魚對象之一。

漁民利用幼魚的溯河性,與5月上旬將幼魚隨潮納入港內放養,幼魚生長很快,秋天就可長到200毫米,10月末即可收獲。根據梭魚的生活習性,其捕撈方法為定置網、鉤釣等。

食用梭魚的最佳時期在春季,民間有“食用開淩梭,鮮得沒法說”的說法。開淩梭是指春暖冰開後被捕獲的第一批梭魚。

飼料與投喂

魚種放養後,第3天開始投餌,投餌按照定時、定點、定量、定質的“四定”原則進行。在養殖初期每日投喂6次,逐漸減少到每日2次。

根據鱘魚生長規格使用蛋白質含量為40%~42%的鱘魚全價顆粒飼料,飼料粒徑根據魚的體重,本著“宜小不宜大”的原則靈活掌握,投餌量根據魚體重和水溫調整,每次投餌量以投喂後20min內吃完為宜。

在工廠化高密度養殖的情況下,受自身或外界因素的影響偶爾也會發病。因此,在養殖過程中,應認真貫徹“以防為主、防治結合”原則。

一般每隔10~20d交替用二氧化氯或聚維酮碘進行養殖池消毒,同時在飼料中定期添加VC、VE,以提高魚體免疫能力,預防病害的發生。

參考資料來源:

百度百科-梭魚

梭魚是什麽魚

梭魚(別名:鯔魚),鱸形目金梭魚科動物。其體被圓鱗,背側青灰色,腹麵淺灰色,兩側鱗片有黑色的豎紋,身體細長;頭短而寬,鱗片很大,背側呈青灰色,腹麵淺灰色,兩側鱗片有黑色的豎紋。它為近海魚類,喜棲息於江河口和海灣內,在中國產於南海、東海、黃海和渤海。

1.梭魚,又譯金梭魚或梭子魚,俗稱海狼(Barracuda)或麻雀錦,是一種金梭魚科魣屬的條鰭魚。體延長,前端尖小,後部稍側扁。頭短小而寬,背部扁平。眼小,脂眼瞼不發達,僅分布在眼的邊緣。鼻孔每側2個,前鼻孔小圓形;後鼻孔大,橢圓形。口前下位小。上頜中央有一缺刻與下頜中央突起吻合。上頜齒細弱,下頜無齒。舌小,圓形,前端不遊離,有絨毛狀細齒。鰓孔大。鰓耙密而長。伓被櫛鱗,大。頭部為圓鱗。背鰭2個。臀鰭起點位於第二背鰭前下方。腹鰭互相靠近。尾鰭淺叉狀。體背青灰色,腹部白色。體側上部有幾條青灰色縱紋,還有許多斜橫紋,底白色,各鰭淺灰色。

2.梭魚(灣海產),北方叫紅眼魚、肉棍子;棱梭,又稱犬魚、尖頭西;鯔魚,俗稱烏鯔、白眼。其共同特征是體呈紡錘形,性活潑,常跳躍。

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就對梭魚有了較多的認識。屠本峻在《海味索隱》中說它“不嫌入淤而食泥”。梭魚常常用下頜刮食海底泥沙中的低等藻類和有機碎屑。梭魚的鰓耙密集,牙齒退化成微小的毛刷狀。梭魚幽門胃的肌肉很發達,象一個沙囊,非常適合研磨和壓碎泥沙中的食物。

梭魚在開闊的溫暖海域產卵。每到產卵季節,梭魚將卵子和精子直接釋放到海水中。受精卵孵化出來的幼魚靠浮遊生物為食。梭魚有一個長長的流線型的身體。這使它在水中能迅速遊動。梭魚有一個向前延伸的下頜。

梭魚屬於鯔形目的鯔科。體紡錘形,細長,頭短而寬,有大鱗。脂眼瞼不甚發達,僅遮蓋眼邊緣。

體細長,前部圓筒狀,後部側扁。頭短小而寬,背麵扁平,吻端鈍尖。口小,前下位,口裂略呈人字形,上頜中央有1缺刻,可與下頜中央突起相吻合。上頜稍長於下頜。上頜齒細弱,下頜無齒。眼較小,側上位;眼間隔寬平,寬約為眼徑的1.9倍之內;眶前骨末端在近口角處稍下彎,邊緣有鋸齒。前鰓蓋骨和鰓蓋骨邊緣平滑。

鰓孔大。尾柄粗,長為高的1.8-2.2倍。背鰭2個,分離。第1背鰭位於體背中間稍偏前,由4根鰭棘組成,前3棘粗,第1棘最長;第2背鰭位於第1背鰭末基與尾鰭基之間中央稍偏後,前緣有1棘,後緣微凹。胸鰭較寬長,側中位,鰭條向下漸短。腹鰭較小,位於胸鰭起點與第1背鰭起點之間近中央下方,左右兩鰭靠近,各有1棘。臀鰭始於第2背鰭起點稍前下方,兩鰭近同形,後基近相對,其前緣有3棘。尾鰭淺叉形。體被大櫛鱗,胸鰭基部上緣無長鱗。無側線。

體背灰青色,體側淡黃色,上部具有幾條黑色縱紋和許多斜橫紋,腹部白色。眼晶液體呈紅色。尾鰭、胸鰭淡黃色。其他各鰭均淺灰色。體長一般為20-40厘米。

吻短,體前部亞圓筒形,後部側扁。眼較小,脂眼臉不發達,眼旁一圈呈紅色。上頜骨在口角處突然向下彎曲。第一背鰭起點距,吻端較距尾基近。尾鰭後緣微凹。

在人工養殖條件下也喜歡攝食比如米糠和豆餅粉與花生餅粉、幹水蚤以及人工配合餌料等。梭魚的攝食強度,有晝夜、季節、個體之間的差異。在日周期中,晝、夜均攝食,但通常在黎明前後及日落前後的攝食強度大於夜間;

在生長周期中,體長20-40厘米的梭魚攝食強度大;在生殖期之前,攝食強度較大,食道和胃部總是充滿食物。在生殖期和產卵徊遊期,則很少攝食和不攝食。

徊遊梭魚屬近岸半徊遊性魚類,無長距離徊遊現象,但可隨季節、水溫和本身的發育狀況,做近距離、小範圍的遷移運動。鯔魚常棲息於淺海或河口水深1-16m處,當天氣變冷,則遊至深海越冬。

但個別也在較深的海灣和淺海中越冬。鯔魚在較深的海區產卵,孵化後的小魚苗則隨潮漂遊至近岸河口,滯留於鹹淡水交匯處攝食生長。梭魚一般生長在近海,每年定期結成大群到港灣、河口處產卵。6-7月間,黃渤海沿岸出現大量當年生幼魚,並進入江河口處。買寒時則遊至較深海區越冬。

每年4月份,梭魚便在各河口區產卵,隻做短距離回遊,至12月份始到海水深處越冬,翌年開春即到近海河口生長育肥,形成漁汛。梭魚具有豐富的營養成份,肉質鮮嫩,美昧可口,蛋白含量很高,是高級宴席上的佳肴,尤以春天的開淩梭最為名貴。烹製的梭魚,以頭為香,故民間有“丟了車和牛,不丟梭魚頭”之說。梭魚除禁漁期外,可常年進行捕撈。
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
文章发布:2025-07-05 07:22:46

本文链接: http://www.yeniadaptor.com/M0o53d/698.html